《某夜,月未升》
趁著「法國讀書樂」活動
法國在台協會邀請了當代最重要的旅法中國作家、
同時也是知名導演戴思杰來台
戴導於1985年開始拍片
執導過「高山廟」及「牛棚」、「月亮的人」、「第十一子」、「植物園」等片
當然,還有眾所週知、受到國際注目的「巴爾札克與小裁縫」
文學上,他倒是只出過三本書:
《巴爾札克與小裁縫》、《釋夢人》及最新作品《某夜,月未升》
前兩部文學作品叫好叫座
在法國不但賣的好 各種書評獎項也給予相當高的評價
這次為了「法國讀書樂」活動來台
也順便宣傳新書《某夜,月未升》
本書講述法國女子與中國男子「圖穆疏克」相識在文革灰暗的氣氛中
「圖穆疏克」同時是一個已消逝的古王國的名字
有混血特徵的圖穆疏克 在尋找自己身世的過程中
發現自己的父親法籍東方學者
為了一幅流傳千年的珍稀殘卷經文
而與妻兒分離
圖穆疏克開始追隨父親的腳步 尋找經文
而法國女子也踏上尋找愛侶的腳步…
讀戴思杰的作品 彷彿在陪他自言自語
多半用第一人稱觀點敘述
且一開口就滔滔不絕
同時有很多支線在發展
以致有時稍微休息片刻再打開書
會忘記自己置身何處
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部「不好讀」的書
對此 戴導的解釋令我釋懷且恍然大悟
他說:就像一個人在潛水 到了水面下
忽然發現這邊有美景 那邊也有寶物
於是就這裡看看那裡看看
可以挑你喜歡的看
在訪問的時候 戴導是一個很大方向思考的人
我問他 三本作品都跟「尋找」有關
究竟書中要尋找的是什麼?
他說 其實不只他的作品
長久以來不管文學、電影、各種藝術
只要創作都是一種找尋
這個問題沒有答案
(很發人深省的哲理…)
又拍電影又寫書 但實際在創作的時候
戴導其實沒有去理會文字和影像的連結
寫書的時候 心裡想的就是文字
不會去想到跟影像有關的問題
在《某夜,月未升》的序中
戴導提到有一位祖父的朋友 是個姓江的小學教師
六十年前的一個晚上
江老師持一顆籃球下海 偷渡台灣海峽
到達一小島後 以為到了台灣
一上岸就狂呼打倒共產黨
沒想到那小島依然是在大陸的版圖之中
他立刻成為解放軍的階下囚
戴導說 他曾想過 有一天到了台灣
一定也會想起將老師故事 自問自己是不是還在大陸
現在真的到台灣來受訪了
問戴導真正的感覺是什麼
戴導的回答倒很平常:就是興奮
哈 真是很戴思杰啊